缘起性空

今天去听了常萍老师的诗词鉴赏课,下午的第一二节,在综合楼2306,提前两个小时去才找到一个座位,有很多人干脆从其他教室搬了凳子坐在后面。初见常老师,和照片中朴素的形象无异:披散头发,带着眼睛,一条灰色裤子和一个圆头皮鞋。两个小时,常老师全程站立,板书龙飞凤舞,苍劲有力,声音洪亮,谈吐清晰。我坐在第一排,她额头上的汗珠分外明显。

讲的是古典诗词中的第三种意境——禅。

古代玄学有四种,易老庄佛。而佛学在盛唐时完成中国化,就叫做禅。弘忍把衣钵传给了弟子慧能,从此中国佛教分为以慧能为代表的南禅,和以神秀为代表的北禅。南禅强调悟,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,而北禅重视修行,明显是印度禅的特点,这在他们两人的偈诗中就可见一斑。首先是神秀的:

身是菩提树,心是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。

菩提,觉悟。明镜台,纯净的心。尘埃,烦恼。这里可以看出,神秀认为,成佛靠修炼,修行至定境,方可成佛。下面是慧能的:
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染尘埃?

这里的物,是指名称,有了名称,就有区别。尘埃既是区别。慧能认为,人类痛苦烦恼的根源就是要把一切区别开来。成佛靠悟,靠由悟而产生的智慧。

这就点出了佛教的最基本理论:缘起性空。性既是本,是绝对真实。一切时间空间人物原因都是缘分使然,不过缘起缘灭而已。

老师缓缓说道,我们现在在一起上课,两个小时结束,大家一走,这里还是空空荡荡,这就是缘起缘灭。

禅宗有三大教义:

一,重体验。不著一言,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以心传心。
二,回归本真。直指本心,见性成佛,汝亦佛。就如老子所说,回归婴儿的状态。其实婴儿的状态就是性空状态吧。成长过程中逐渐把世界区别开来,正是我们痛苦的根源。所以说文化越发达,我们离本真就越远了。
三,随缘任运。顺其自然,云在青山水在瓶,尽人事听天命。

可以看出,禅的特点并不是独有的,而是早就深深扎根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之中的。

而禅的思维方式就是直觉洞见,这是一个非逻辑的思维方式,必须用超越的视角去观察。直觉洞见有分为灵感和顿悟,而灵感和顿悟都是需要契机的。得道高僧常用棒喝、答非所问、并列矛盾的方法去创造契机,去打破逻辑思维的定势。

道不属知,不属不知,知是妄念,不知是无记。佛说,你说没有木棒,那我就从你那拿走一个木棒。对于毕业生的我来说,感触又是何尝之深。说自己没有木棒,当真的把你的木棒拿走之后,你定会怅惘失落,你还会说你没有木棒吗?

老师又讲了两个故事,9个孩子在铁轨上玩。有一个孩子知道有一个铁轨是危险的,所以自己去旁边废弃的铁轨上玩。而另外8个孩子不觉得危险,就在有火车的铁轨上玩。火车来了,躲闪不及,驾驶员看着前面一群孩子,把车开向了废弃的铁轨,结果那个知道躲避危险的孩子却死了。还有,一个孩子在街上乱跑,一个开车迎面开来躲闪不及,一个中年男子一把把孩子推开,自己却被开车撞死了。那么问题就来了,为什么懂得道理的人会死?什么都不懂的人就不要承担责任吗?

其实,不知者无罪是一个借口。只要是错误,总是要有代价,这个代价,大都自己承担,但是你若没有意识到错误,那么这个代价就会由别人替你承担。

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都是我们的瑰宝,而哲学,把这两种思维结合到了一起。

最后,常老师留下了一首偈诗:

空手把锄头,步行骑水牛。人在桥上走,桥流水不流。

老师下课走了,一个人在教室看《数学家传》。小妹说晚上来看我,等她到7点半,还是没来。本有一腔怨念,后来想起老师课上讲的缘起缘灭,我释然地笑了。

今天的夕阳很漂亮。